2012-06-01 11:27:36
今天,站在21世紀新的10年的起點上,未來10年電信網發展的戰略趨勢將是什么?最關鍵的是宏觀形勢與前10年有很大的不同,那時大形勢主要是經濟發展,而現在的形勢要復雜得多。首先,經濟發展盡管依然是主要的社會發展目標,但是已經不再是惟一的發展目標,需要更多地考慮有質量的發展,更全面地考慮整個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;其次,協同通信軟件將更多地面臨來自ICP/IT和終端公司的嚴峻挑戰,傳統電信商業模式已經失效,流量增長與業務收入的量收差越來越擴大,電信收入增長速度已經跌落到國家GDP增長率的一半,電話普及率已經趨近90%,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,居民電信消費水平也接近GDP的8%,也遠高于發達國家,繼續發展增長的空間嚴重受限;再有,就電信網本身的業務發展看,以P2P和視頻業務為核心的互聯網流量將是最大的帶寬驅動力,初步預測,未來5年干線網的帶寬需要增加10-15倍,10年將可能需要增加100倍以上。
這個巨大的帶寬變化將給未來網絡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壓力,需要在包括技術、成本和環境等各個方面采用一系列創新技術來應對這一變化
通信世界不再單純是網絡的世界,終端和業務在信息消費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。而且,終端(Client)、網絡(Connection)、業務(Cloud)三者在信息通信發展中具有一些本質規律和辨證關系。在未來的全業務運營中,如何依照這些規律來綜合考慮“端-管-云”協同的解決方案,各環節有哪些新興技術,如何突破這些“錨點”?
從Telecom到Infocom
人們一般是通過認識終端功能、業務、消費特征等來了解和熟悉網絡與通信,如照相手機、彩鈴、MP3/MP4、email、游戲、PDA、移動電視等。掌握了這個規律的先驅們收獲了巨大的成功,因此才有了像iTouch、iPhone這樣的一夜沖擊,進而取代傳統MP3和手機的神話。
iPad二十八天銷售達到百萬,不足兩月銷售過2百萬;Google推出了G-TV;軟銀與Ustream主攻的流媒體手機用戶已過億;中國的終端閱讀器據稱超過一千多種……放眼望去,從傳統手機廠商,到消費類電子廠商、IT與PC廠商、游戲廠商、媒體廠商、互聯網運營商、電信運營商,甚至行業應用廠商等,大家一窩蜂地開始做終端、做MID了。
這一切驗證了我們曾經的預測:話音消費和運營已經成了“米飯饅頭”,人們已經從對電話的依賴轉向了更加廣泛的信息消費,數字恩格爾系數的作用正在顯現,電信(Telecom)正在向信息通信(Infocom)遷移。圖1清晰地給出了信息通信中用戶消費趨勢的發展規律。
按照上述邏輯,未來什么終端將成為引領網絡消費的新寵呢?首先應該有4類:網絡閱讀器、行業專用終端、帶網關/存儲功能的家庭服務器、第四屏(平板電腦)。此外,加上所謂的“媒體終端”和“物聯網終端”,以及實現各種功能組合的“虛擬終端”,這些將成為未來幾年終端的發展方向。
未來人們對信息消費的需求,反映在技術和設備層面,可解析成對Processor、Sensor、Storage、Security、Service和SaaS的需求;在解決方案層面,可以歸結為未來信息通信與消費的世界是一個“終端-網絡-業務”三者缺一不可的世界,或者稱之為“端-管-云”協同的世界。
純粹的網絡時代即將過去,網絡固然重要,但沒有終端和業務支持的“裸網絡”,其價值將被貶低。下面分別從端、管、云各自角度闡述其客觀規律,以及彼此之間的有機聯系。
“端”世界的精彩
是什么讓終端世界這么瘋狂?沒有終端的業務到底會受到多大影響?是什么在支撐著終端世界的變遷?終端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?
縱觀過去20年,手持終端從簡單通話能力發展為信息通信的全天候功能,逐漸蠶食了PC、TV的位置,目前更是從結構與制造技術上達到了統一,再加上網絡帶寬的保障,終端傳統上所謂的“3-Put”(Throughput、Input、Output)瓶頸從實質上得以解決。手機、PC、TV產業的邊界正在模糊,誰先跨界,誰將先獲得成功。而移動終端或MID,理論上幾乎也是無所不能的。
究其實質,終端是物理世界(Physical Space)與數字世界(Cyber Space)連接的門戶介質,是CPS(Cyber Physical System)的連接點。如果把所有終端都看成是一個種群的話,我們可以看到由形形色色的終端組成的一個龐大的電子設備群體,這就是 “端”世界,一個在終端背后有人和無人的世界。
那“端”世界的發展規律又是怎樣的呢?
縱觀終端制造商20年來的發展軌跡,一切似乎冥冥之中有人在操縱一樣,尤其是近年來,連Nokia這樣的第一,也在終端芯片、OS、平臺、業務關聯的轉型和變革中迷失了方向;iPhone的出現揭示了一個全新的思維體系;Opera、Widget代表了另外一種“Web2.0”語言;而Android的誕生更加強調了Client依托“云服務”的關系,從而使終端的處理器和計算功能,必須與網絡和云計算的能力一起綜合考慮。
正是這些新技術模式和規律的產生,讓傳統終端廠商和山寨廠家一蹶不振,iPad就是典型代表。但是,沒有強大的云計算背景和網絡支撐的終端,終將只是一個好玩的盒子而已,無法提供無窮無盡的用戶智慧。任何終端都是為用戶服務的,即用戶的任何信息消費需求都是通過終端來實現的,而終端的功能與服務又是通過網絡中和網絡外的軟件(SaaS)轉換來的,即(C³價值公式),如圖2所示。
把公式(i)、(ii)用文字描述一下,即是說,用戶的價值與其所使用的網絡終端數(含網絡特性),每個終端上的功能(包括網絡功能),每個功能所需要的Saa,及SaaS上能實現的個性化軟件與App業務等相關,因此用戶價值是這些變量的函數。
因此,僅僅從傳統終端外表和簡單通信功能入手,已經難以維持可持續發展。蘋果和Google等都是在上述各個實踐環節上的佼佼者,Google的廣告盈利公式是(ii)的特例;華為的E5是典型的符合C³ 價值公式原理的產品。
大家都知道互聯網的摩爾定律。隨著芯片集成度每18個月翻一番,互聯網用戶也以接近每2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加,寬帶用戶、終端、存儲、安全,乃至云計算,都遵從這個定律。那么再過3年,全球人口數量都可以接入到互聯網中來。那當用戶數超過人口數量時,規律還正確嗎?依然正確!因為接入的用戶不但是人,還包括物,包括各種電子設備和機器。各類功能的終端數量將大大超過人口數量,這時摩爾定律還將繼續存在,這就是智慧地球和物聯網、IOT、CPS的客觀依據。
打開微信掃描下圖二維碼或者打開微信, 添加微信號:WiseUCAPP (企業即時通訊)即可!